描写人耳朵的成语(形容人耳朵的成语)(40个)

高手攻略

描写人耳朵的成语(形容人耳朵的成语):耳热眼跳,不知不觉,不闻不问,充耳不闻,内视反听,垂首帖耳,姑妄听之,宽宏大量,戴目倾耳,拱手听命,方面大耳,明目达聪,杜耳恶闻,盗钟掩耳,耳听八方,耳听心受,耳染目濡,耳满鼻满,耳濡目击,耳濡目及,耳濡目染,耳热眼花,耳熟能详,耳目股肱,耳红面赤,耳聋眼瞎,耳聋眼花,耳聪目明,耳闻目睹,耳鬓厮磨,肥头大耳,蔽明塞聪,蔽聪塞明,道听途说,闭目塞听,闭目塞聪,面红耳赤,骇人听闻,鼎铛有耳,耳食目论。1、耳热眼跳 ěr rè yǎn tiào

释义:耳热眼跳 耳根发热,眼皮跳动。迷信的人认为是不祥之兆。

出处:明·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二十八回:"且不言八戒在此睡觉,却说长老在那林间,耳热眼跳,身心不安。"

2、不知不觉 bù zhī bù jué

释义:不知不觉 没有意识到;没有觉察到。

出处:宋 朱熹《朱子语类》第120卷:“圣贤之学是掯掯定定做,不知不觉自然做得彻。”

3、不闻不问 bù wén bù wèn

释义:不闻不问 闻:听。不听也不问。形容对有关的事情不关心;不过问。也作“不问不闻”。

出处:清 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首回:“(唐明皇)除了选色征歌之外,一概付之不闻不问。”

4、充耳不闻 chōng ěr bù wén

释义:充耳不闻 充:塞住;闻:听。塞住耳朵不听。形容不听别人的意见或劝告。

出处:清 李渔《奈何天 闹封》:“边陲告急,司转运者,充耳不闻。”

5、内视反听 nèi shì fǎn tīng

释义:内视反听 内视:向内看;反听:听外面的。指既能反省自己的言行,也能听取别人的意见。

出处: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商君列传》:“反听之谓聪,内视之谓明,自胜之谓强。”

6、垂首帖耳 chuí shǒu tiē ěr

释义:垂首帖耳 垂:低下;帖:同“贴”,顺从,服帖。形容非常驯服恭顺的样子

出处:元·陶宗仪《辍耕录》第15卷:“稍遇贬抑遽若丧家之狗,垂首帖耳,摇尾乞怜,惟恐人不我恤。”

7、姑妄听之 gū wàng tīng zhī

释义:姑妄听之 姑:姑且;妄:随便。姑且随便听听;不一定就相信。

出处:庄周《庄子 齐物论》:“予尝为女妄言之,女以妄听之。”

8、宽宏大量 kuān hóng dà liàng

释义:宽宏大量 宽宏:度量大。形容心胸开阔;度量大;能容人、容事。也作“宽洪大量”。

出处:元 无名氏《鱼樵记》第三折:“我则道相公不知打我多少,元来那相公宽宏大量。”

9、戴目倾耳 dài mú qīng ěr

释义:戴目倾耳 戴目:仰视的样子;倾耳:侧着耳朵细心倾听。认真听,抬头看。形容殷切期盼

出处: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贾山传》:“使天下之人戴目而视,倾耳耳听。”

10、拱手听命 gǒng shǒu tīng mìng

释义:拱手听命 拱手:双手合抱在胸前,以示敬意。恭顺地听从对方的命令,毫无反抗。

出处:《明史 陈九畴传》:“边臣怵利害,拱手听命,致内属番人勾连接引,以至于今。”

11、方面大耳 fāng miàn dà ěr

释义:方面大耳 方脸盘,大耳朵。旧指富贵相。

出处:清 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三回:“ 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,都有万贯家私,一个个方面大耳。”

12、明目达聪 míng mù dá cōng

释义:明目达聪 眼睛明亮,耳朵灵敏。形容力图透彻了解。

出处:《尚书 舜典》: “明四目,达四聪。”

13、杜耳恶闻 dù ěr è wén

释义:杜耳恶闻 塞住耳朵不愿听。

出处:《旧五代史·唐书·末帝纪中》:“怀忠抱直之人,虚心谒见;便佞诡随之说,杜耳恶闻。”

14、盗钟掩耳 dào zhōng yǎn ěr

释义:盗钟掩耳 盗:盗窃;钟:古代一种乐器。偷钟时捂住自己的耳朵。比喻自欺欺人。

出处:《吕氏春秋·自知》:“百姓有得钟者,欲负而走,则钟大不可负,以椎毁之,钟况然有音。恐人闻之而夺己也,遽掩其耳。”

15、耳听八方 ěr tīng bā fāng

释义:耳听八方 八是四方(东西南北)和四隅(东南、东北、西南、西北)的总称。耳朵同时察听各方面来的声音;形容人灵敏机警。

出处:明 许仲琳《封神演义》第53回:“为将之道:身临战场,务要眼观四处,耳听八方。”

16、耳听心受 ěr tīng xīn shòu

释义:耳听心受 用耳朵听,并记在心里。

17、耳染目濡 ěr rǎn mù rǔ

释义:耳染目濡 染:沾染;濡:沾湿。耳朵经常听到,眼睛经常看到,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

出处:清 西周生《醒世姻缘传》第27回:“一来也是秉赋了浇漓的薄气,二来又离了忠厚的祖宗,耳染目濡,习就了那轻薄的态度。”

18、耳满鼻满 ěr mǎn bí mǎn

释义:耳满鼻满 满耳朵满鼻子都是。形容听得烂熟。

出处:元·关汉卿《救风尘》第三折:“你在南京时,人说你周舍名字,说的我耳满鼻满的,则是不曾见你。”

19、耳濡目击 ěr rǔ mù jī

释义:耳濡目击 濡:沾湿。耳朵经常听到,眼睛经常看到,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

出处:明 李东阳《刘公神道碑铭》:“古者重世臣将家,盖其韬略技艺,耳濡目击,有不习而能者。”

20、耳濡目及 ěr rǔ mù jí

释义:耳濡目及 濡:沾湿。耳朵经常听到,眼睛经常看到,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

出处:明 吴承恩《开府介川毛公德政颂》:“凡此诸条,耳濡目及,默化阴孚,匪言可悉。”

21、耳濡目染 ěr rú mù rǎn

释义:耳濡目染 濡:音如;沾湿;染:沾染。耳朵经常听到;眼睛经常看到;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。

出处:唐 韩愈《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》:“目濡耳染,不学以能。”

22、耳热眼花 ěr rè yǎn huā

释义:耳热眼花 眼睛发花,耳朵发热。形容饮酒微有醉意,精神兴奋的感觉

出处:南朝 梁 简文帝《筝赋》:“耳热眼花之娱,千金万年之寿。”

23、耳熟能详 ěr shú néng xiáng

释义:耳熟能详 听得多了;就可以说得详尽细致。耳熟:听熟了;详:细说。

出处:宋 欧阳修《泷冈阡表》:“吾耳熟焉,故能详也。”

24、耳目股肱 ěr mù gǔ gōng

释义:耳目股肱 股:大腿;肱: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。起到耳朵、眼睛、手臂的作用。比喻辅佐帝王的重臣。也比喻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。

出处:唐·吴兢《贞观政要·政体》:“然耳目股肱,寄于卿辈……事有不安,可极言勿隐。”

25、耳红面赤 ěr hóng miàn chì

释义:耳红面赤 耳朵和面部都红了。形容过于用力、情绪激动或羞愧时的脸色。

出处:清·钱彩《说岳全传》第61回:“忽见禁子走来,轻轻的向倪完耳边说了几句。倪完吃了一惊,不觉耳红面赤。”

26、耳聋眼瞎 ěr lóng yǎn xiā

释义:耳聋眼瞎 指因突然遭到强烈刺激而耳朵变聋,眼睛变瞎

出处:清 西周生《醒世姻缘传》第六回:“那个昏大官人就像耳聋眼瞎的一般。”

27、耳聋眼花 ěr lóng yǎn huā

释义:耳聋眼花 指年老体衰者听觉、视觉衰退。形容人对事物的知觉极为迟钝

出处:清 西周生《醒世姻缘传》第90回:“晁夫人又不头疼脑热,又不耳聋眼花……喜喜笑笑,那像一个将要不好的人。”

28、耳聪目明 ěr cōng mù míng

释义:耳聪目明 聪:听觉灵敏。形容听觉和视觉非常机敏明利。

出处:汉 焦赣《易林 临之需》:“重瞳四乳,耳聪目明,普为仁表,圣作元辅。”

29、耳闻目睹 ěr wén mù dǔ

释义:耳闻目睹 闻;听见;睹:看见。亲耳听见亲眼看到。

出处:鲁迅《呐喊 一件小事》:“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,算起来也很不少。”

30、耳鬓厮磨 ěr bìn sī mó

释义:耳鬓厮磨 鬓:鬓发;脸颊两旁靠近耳朵的软发;厮:互相;磨:擦。头靠得很近;耳边的头发互相挨在一起。形容小儿女朝夕相处亲密无间的情态。

出处: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72回:“咱们从小耳鬓厮磨,你不曾拿我当外人待,我也不敢怠慢了你。”

31、肥头大耳 féi tóu dà ěr

释义:肥头大耳 肥肥的头;硕大的耳。形容生活优裕;保养得好。旧时也指人长得福相。今多用于贬义。

出处:清 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:“看上去有七八岁光景,倒生的肥头大耳。”

32、蔽明塞聪 bì míng sè cōng

释义:蔽明塞聪 蔽:遮;聪:听觉灵敏;明:看得清楚。蒙住眼睛不看,堵塞耳朵不听。指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

出处:宋 曾巩《洪范传》:“夫然,故蔽明塞聪,而天下之情可坐而尽也。”

33、蔽聪塞明 bì cōnɡ sè mínɡ

释义:蔽聪塞明 蔽:遮;聪:听觉灵敏;明:香得清楚。掩住耳朵,挡住眼睛。比喻对客观事物不闻不问。

出处:鲁迅《且介亭杂文 病后杂谈》:“二是对于现实要‘蔽聪塞明’,麻木冷静,不受感触。”

34、道听途说 dào tīng tú shuō

释义:道听途说 道、途:路。路上听说来的;又在路上传播。指随便传说不可靠的消息;或指没有根据的消息。

出处:先秦 孔子《论语 阳货》:“道听而涂(途)说,德之弃也。”

35、闭目塞听 bì mù sè tīng

释义:闭目塞听 塞:堵塞。闭上眼睛不看;堵住耳朵不听。形容对外界事物全不了解。

出处:东汉 王充《论衡 自纪》:“闭明塞聪,爱精自保。”

36、闭目塞聪 bì mù sāi cōng

释义:闭目塞聪 聪:听觉敏锐,这里指听觉。闭着眼睛,堵住耳朵。形容对外界事物全不了解。亦作“闭目塞听”、“闭明塞聪”、“闭目掩耳”。

出处:汉·王充《论衡·自纪》:“闭目塞聪,爱精自保。”

37、面红耳赤 miàn hóng ěr chì

释义:面红耳赤 脸和耳朵都红了。形容因羞愧、窘迫、激动或发怒而脸色涨红的样子。

出处:宋 朱熹《朱子语类》第29卷:“今人有些小利害,便至于头红耳赤;子文却三仕三已,略无喜愠。”

38、骇人听闻 hài rén tīng wén

释义:骇人听闻 骇:惊吓;震惊。指使人听了非常吃惊。

出处:宋 朱熹《朱文公文集 答詹师书》:“浙中近年怪论百出,骇人听闻,坏人心术。”

39、鼎铛有耳 dǐng chēng yǒu ěr

释义:鼎铛有耳 鼎、铛:均为两耳三足的金属炊具。电鼎和铛都有耳朵。指某人或某事影响大,凡是长耳朵的都应该听说、知道。

出处:宋·司马光《涑水记闻》:“太祖宠待赵韩王(普)如左右手。御史中丞雷德骧劾奏赵普擅市人第宅,聚敛财贿。上怒叱曰:‘鼎铛尚有耳,汝不闻赵普吾之社稷臣乎?’”

40、耳食目论 ěr shí mù lùn

释义:耳食目论 耳食:轻信听来的话。像用耳朵吃饭而不知食物味道,像眼睛能看见细毛而不见睫毛。比喻轻信他人的话,缺乏确凿根据。

出处:《史记·越王勾践世家》:"吾不贵其用智之如目,见豪毛而不见其睫也。今王知晋之失计,而不自知越之过,是目论也。"